研究表明同理心在道德判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害一人救众人,可以吗?根据发表在该科学期刊上的一份报告,那些在面对这种经典困境时倾向于说“是”的人,可能缺乏一种特定的同理心《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争论这种道德问题是否有一个“正确”的回答,成为它的功利主义伦理,这使得尽可能多地拯救,即使需要个人损害个人或非实用的原则,这些原则是严格遵守的像“不要杀死”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人类生活和尊严的价值。
在他们的新报告中,波士顿学院的心理学助理教授莉安·杨(Liane Young)和波士顿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埃兹奎尔·格莱切尔希特(Ezequiel Gleichgerrcht)共同撰写了这份报告认知神经学和阿根廷的Favaloro大学,解决了与之相关的两个关键问题道德决定-making:首先,情绪反应的哪个具体方面与这些判断相关?第二,是这方面的情感反应选择性地减少了功利主义受访者或在非功利方面加强?
“最近的一些研究支持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特别是一个双重过程的道德判断模型,其中自动情绪过程和控制认知过程驱动道德判断,”杨解释道。例如,当人们必须选择是否伤害一个人来拯救许多人时,情感过程通常支持一种非功利性反应,如不伤害个体,而控制过程支持功利性反应,如拯救最多的生命。我们的研究表明,功利性判断可能不仅仅来自于增强认知控制但也会导致情绪处理和同理心减少。”
研究人员的发现表明,道德判断和同理心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尤其是对处于困境中的人所表现出的温暖和同情。在一系列的实验中,功利化道德判断被发现与减少的共情关注特别相关,而不是与任何人口统计或文化变量测试,也不是与其他方面的共情反应,包括个人痛苦和观点采取。
这项研究共对2748人进行了三个涉及道德困境的实验。在其中两个实验中,情境以“个人”和“非个人”两种方式呈现给参与者。
在第一个“个人”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可以将一个大块头的人推到迎面驶来的电车前面,以阻止电车撞死另外5个人。在“非个人”版本中,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可以拨动开关,让电车改道。
在第二个实验的“非个人”场景中,参与者被要求选择将有毒气体从一个容纳三人的房间转移到一个只有一人的房间。在“个人”情境中,参与者被问及在战争期间为了拯救一些平民而将啼哭的婴儿窒息而死在道德上是否可接受。
最后的实验包括了道德困境和自私程度。道德困境问参与者是否允许违背一个病人的意愿移植一个病人的器官来挽救五个病人的生命。在自私自利的测试中,参与者被问及在纳税申报单上将个人支出报告为商业支出以节省资金在道德上是否被允许。本实验让研究人员了解功利主义反应者和自私反应者在移情关注方面是否相同。换句话说,功利主义者赞成伤害一个人来拯救许多人,仅仅是因为他们更普遍地赞成有害的、自私的行为吗?结果表明,答案是否定的;功利主义者似乎赞同通过伤害一个人来拯救许多人,这是由于他们较少的同理心,而不是由于普遍缺乏道德感。
在每个实验中,那些报告对他人同情和关心程度较低的人——同理心的关键方面——选择了功利主义反应而非非功利主义反应。
然而,其他方面同理心比如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看到别人痛苦时感到痛苦,这些似乎在这些道德决定中没有重要作用。同样,人口和文化差异,包括年龄、性别、教育和宗教信仰,也不能预测道德判断。
研究人员总结道:“情感反应的减少,特别是移情关注的减少,似乎在促进对高度情感突出的道德困境的功利主义反应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进一步探索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