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长期影响
一项新的研究发表在本期的心理治疗和心身医学分析了心理治疗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长期影响。作者报告了与TAU相比,DBT对住院患者服务使用的影响,以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随访。
通过访谈收集精神病住院数据病人每两个月使用客户服务收据库存[2],然后与来自患者电子病历。在前一年治疗,住院患者24例,住院天数为0 - 365天(平均20.5天,标准差63.1)。
治疗前一年的住院天数在不同情况下没有差异。在12个月的干预期间,2例DBT患者和11例TAU患者住院治疗。2例因DBT入院的患者中,1例退出DBT后入院,另1例在开始DBT时长期住院,并在治疗前3个月一直住院。
一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U条件下的患者在干预期间住院的几率显著更高。在调整患者治疗前一年内是否住院后,这种差异仍然显著。
同时采用标准化的自残访谈来评估随访期间的自残频率。DBT完成者在治疗的最后2个月的平均自残天数为1.79天(SD 3.68),而在治疗后6个月的平均自残天数为1天(SD 1.80),即每2个月0.33天。Wilcoxon符号秩检验表明,差异不显著(z = 1.42, p = 0.16)。在6个月的随访期间,没有任何DBT完成者住院。对于治疗退出,随访率太低(21名参与者中有8名),无法提供有效的统计比较。
这些关于住院率的研究结果与国际随机对照试验一致,后者表明DBT可以减少住院率,但与另一英国随机对照试验相反,后者发现DBT和TAU的住院天数没有差异。考虑到在几项研究中发现BPD患者比重度抑郁症或其他人格障碍患者更能利用住院精神服务,减少住院资源使用的治疗尤为重要。
如此频繁的住院治疗导致了高昂的医疗费用(可能还有患者的痛苦),这使得能够减少住院治疗的干预措施的实施成为这一患者群体的一个重要优先事项。因此,DBT应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使自残患者出院,并对自残和自残产生积极影响住院治疗治疗结束后仍持续。
进一步探索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