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是如何学会同理心的?
同理心,即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能力,可以说是最能定义人类的品质,它将我们与智能机器甚至其他动物区分开来。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在学校、法庭和办公室等社会领域发挥作用,而这些社会领域是我们社会的基石。
但婴幼儿通常不善于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敏感。那么,他们是如何培养这项关键技能的呢?是逐渐学会的呢,还是在特定年龄时才具备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呢?
同理心包括对他人的情绪敏感,理解这些情绪,并以适当的方式做出反应。关于同理心如何发展的研究需要关注儿童如何理解和回应情绪,而不是他们识别情绪的能力。这是因为在共情方面有困难的儿童通常在识别他人的情绪反应方面很少或没有困难,而是在识别他人的情绪反应方面理解它的目的或原因.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同理心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另一些人可能完全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但却选择以不恰当的方式回应,比如咄咄逼人。另一方面,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可能对他人的情绪非常敏感,但同时在理解这些情绪和知道如何回应方面有困难。这种困难会导致消极的社会经历,导致缺乏社会自信和社会退缩。
这表明同理心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社交技能差在童年都有联系有很多问题成年后——从人际关系到心理健康问题低收入和滥用药物。
模仿游戏
人们早就知道,早期的社会互动经历会塑造我们对他人的反应方式。经典的实验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表明,孩子们在看到攻击性行为后会变得更有攻击性,而且还会模仿特定的攻击性行为。这似乎与同理心没有任何关系,但它实际上表明了模仿对孩子学习模式的重要性情绪反应.
刚出生的婴儿可能不太善于互动,但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面部模仿。试着在一个新生儿面前伸出舌头,他或她可能会模仿你。几个月后,婴儿就会相互微笑。婴儿在三个月大时就能反映父母的情绪。例如,母亲有高度焦虑的婴儿笑得更少因为他们的母亲笑得更少。也许看起来不像,但这是同理心的第一阶段。
在6到12个月之间,婴儿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情感表达开始明白别人是有目的的。这种模仿行为会持续下去,并在两岁前变得更加频繁。在第二年,孩子们也发展出假装和模仿行为的能力,以便模拟的情绪在其他情况下,而不是立即复制反应。别人的情感表达会唤起孩子自己的相似记忆情感体验——同理心的基础。
到四岁时,孩子们就能分辨真相和谎言,有意识的行为和偶然的行为。虽然这些都是学习同理心的好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在这方面已经完全发展了。同理心是我们在余生中不断培养的东西。
但是,有些孩子的大脑天生就更有同情心吗?传统的神经科学模型试图将同理心分成不同的部分,比如位于不同大脑区域的认知、情感和表达。然而,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用来感知和表达情感的途径是基本的将意图归因于情感体验的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无论是通过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还是语言。同理心因此与感觉和运动系统这意味着,就像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它不能被视为一种孤立的能力。
因此,同理心似乎真的是可以培养的——依赖于成年人和同龄人对儿童成长过程中复杂程度不断变化的事件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它还取决于思考、想象和反思情感体验的能力,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要阅读小说似乎能提高同理心.
但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和协调应对的能力总是存在个体差异。同样重要的是要记住,在家庭中经历消极或情感冷漠环境的孩子可能会对他人的情绪产生不同的期望,比如发现更积极或更复杂的情绪难以理解。例如,出生在充满敌意或疏忽大意的父母家庭的孩子,会学会将消极的意图归咎于他人。
值得庆幸的是,那些残忍对待孩子们“让他们坚强起来”已经结束了。但作为一个社会,在认识到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促进健康方面,我们还有一段路要走情感发展-例如同理心无论是在我们的家庭还是在更广泛的社会背景下。
进一步探索